高端业务的两难 中国的翻译产业出现不过十几年,然而当2005年元培翻译公司成立时,这个产业却已然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疲态。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的外商和贸易需求催生了大量的商务谈判、法律文书、商业合同等翻译需求,成为刺激翻译行业成长的动力。近几年,全球化进程更使得翻译行业急速膨胀,中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中国翻译服务市场仅有127亿元人民币规模,而这个数字在2007年变为200亿,一年后则突破300亿。 然而规模膨胀却并没有带来行业价值的增长。原本应属高价值服务业的翻译产业却陷入了“建筑工程队”模式,大多数翻译企业都只是“包工头”的角色,依靠一低再低的报价承接到翻译项目后,临时雇佣一批未经专业培训的高校兼职人员,低价格加上短时限的压力下,翻译的质量可想而知。同质化的市场抢夺战中,1000字的英翻中标价可以低到120元左右。显微镜软件中国的翻译公司不下3000家,但规模上亿者寥寥无几,利润率更是向低端制造行业看齐。 出身北京大学元培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的元培翻译,十分清楚自己的优势绝不在于低成本和价格战,同时,元培也观察到市场上并非所有客户都对专业性和精准度要求不高,无法分辨翻译质量好坏。市场上始终存在一群为数不多但总量仍旧很可观的专家级客户,他们本身对翻译专业化水平要求很高,并且自身精通语言,一眼就可以明辨一家公司翻译水平的高低。他们更乐意为高质量的翻译服务支付高价,但目前市面上的翻译公司却根本无法满足这类需求。 在翻译公司看来,这样的客户虽然能收取较高的翻译费,但最后算下来却未必赚钱。这类业务对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聘用高水准——当然价格也相当不菲的专家,但时间要求又十分严苛,翻译公司愿意花钱也未必能立即找到如此多专家共同参与,即使能够找到大量专家参与,出来的翻译产品更是前后风格迥异,用词参差,难以达到客户的要求。 元培决定将自身定位于服务此类高端客户的小众翻译公司。注册商标要满足高端客户翻译量大、翻译内容专业和文件保密度高的需求,它就必须找到能以工业化的效率实现定制化效果的解决之道。 长久以来,翻译工作由于语言的多重表达方式和译员自身的知识体系、语言风格等隐形作用,很难界定标准和进行流水线操作,这就阻碍了翻译工作效率的提高。但面对翻译量大的高端客户,元培清楚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元培凭借之前翻译工作的经验累计,还是总结出了一整套“24步骤工作流程”(从翻译项目正式开始操作到提交后的质量跟踪,整个流程总共分为24个步骤),通过严格的项目管理程序把看似无法标准化的语言类服务进行了模块化。 元培的总经理蒋小林意识到中国翻译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高端翻译工作所要求的具备语言同专业双重能力的人才:“中国有专门学语言的,但没有专门学翻译的。学语言的人不懂专业,有专业技术的人员语言差。”因此,要提高翻译效率,首要的任务就是将一项翻译工作分解为不同难度、不同性质、不同专业的信息,交由刚好具备这些知识的人来完成。 分解的工作由项目经理来完成,当销售部人员在承接到一项翻译工作后,会立即将翻译单信息输入到工作平台上。待所有数据处理完成后,工作平台就会自己将翻译任务下发给负责项目的翻译经理。 这些翻译项目的经理都有丰富的管理和实践经验,他需要立即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应如何分割,每个部分需要的是何种知识以及谁具有此种知识。 元培曾经接到过美国大使馆的一项翻译工作,翻译内容为美国大使馆建筑的施工手册。尽管从五六十万字的翻译量上看,这并不是一个大项目,但操作的难易程度却丝毫不低。 这套使馆的施工手册中,涉及到的内容有建筑规划、施工、地震、消防、排水,甚至细微到空调的安装。这就极为考验项目经理的业务水平。他必须能够快速并且准确地对翻译内容进行领域的拆分,验厂并基于对翻译人员的背景将任务下发。即使是同处于一个领域,如法律,拥有国际商法背景的人员也无法进行刑法内容的翻译工作。项目经理对内容分析和时间规划的正确判断是一个项目顺利进行的首要关键点。 确保判断准确的除了人的经验,还有赖于技术的纠错。元培公司内部应用的一套信息工作平台上设置了纠错程序,如果一篇关于建筑的译文分配给从事金融行业的译员,工作平台就会报错,直到将译文类别同译员类别对应分配,任务才可以被下达,并记录在工作平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