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匆匆过客
来自:166.104.250.**
主页:
|
|
[NO.194]
发表于:2006/10/25 22:48:52
|
楼下网友总结得好。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处于弱势的水族文化不管其自身传统如何根深蒂固,最终都会被更强势的汉文化所“涵化”。这可能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吧。现在再看看父母进城居住的水族家庭,特别是在县城生长的水族小孩,会说水话已经不多。由此可以想见,水族文化流失速度正在加快,再过几十年,情况会比现在更严重。关于这个问题,开放者认为:晚汉化不如早汉化,水族文化只有向汉文化靠拢,才会有出路,不然,就会跟美洲印第安人一样,走向毁灭;保守者认为:水族文化是千百年来水族先民积累、创造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失去水族文化而走向汉化,失去自我,也等于失去一个民族,与印第安人的命运差不多。因而要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个?或者你还有什么样的新观点,说来听听。
|
|
姓名:潘老四
来自:220.172.147.1**
主页:
|
|
[NO.193]
发表于:2006/10/25 22:41:40
|
哎!俱往矣!
|
|
姓名:尼虽
来自:220.172.159.1**
主页:
|
|
[NO.192]
发表于:2006/10/25 22:02:15
|
今天到恒丰、廷牌、水龙等地转了一圈,吃了四家的端节饭,游览了四个端坡。总体感觉:现阶段的端节气氛已经大不如小时候过的端节了。1、炊具电器化了,饭菜丰盛了,却没有了以前火堂架上三角架,铁锅里水煮油烙豆腐的香甜味道;2、现在车子方便,人们来去匆匆,没有了以前那种走累了喝醉了便歇歇脚的浓浓亲戚情意;3、过去亲戚朋友们由于其它时候比较忙碌,主要靠端节互相走动联络感情,而现在某些人的互相走动好象多了一些功利性质的东西,少了一些亲情和友情;4、端坡太分散,赶坡的人员不集中,没有以前那么热闹;5、赶坡的人大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子,年轻人比较少,总体感觉没有活力;6、有些年轻人大概是刚从厂里回家过节,身上的新气息特别浓厚,穿着打盼实在是时髦,特别是有些女青年,批着满头彩发,穿着水族衣服配白色牛仔裤和尖头高根皮鞋,有些还画妆,人看着花枝招展,也漂亮了,但是总觉得别扭。上述种种现象是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和冲击的必然结果,从本人会记事到现在不过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变化如此之大。真是不敢想象,再过二三十年,我们的端节、卯节等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语言、服饰、文字和其它传统习俗会是什么样子啊!
|
|
姓名:匆匆过客
来自:61.144.170.**
主页:
|
|
[NO.191]
发表于:2006/10/25 15:26:54
|
现在家里正在过节,很遗憾不能回家。
|
|
姓名:荣...........
来自:220.172.167**
主页:
|
|
[NO.190]
发表于:2006/10/25 14:43:23
|
[color=#DC143C][size=4][face=楷体_GB2312][/face][/size][/color]今天过节我没在三都 心理好烦 想我在三都的时候 每次都和朋友去喝个够就好了 节日快乐朋友们
|
|
姓名:匆匆过客
来自:222.92.84.2**
主页:
|
|
[NO.189]
发表于:2006/10/25 13:13:55
|
大家好! 今天水韦过端了,今天三洞下雨吗?
|
|
姓名:潘老四
来自:220.172.147.1**
主页:
|
|
[NO.188]
发表于:2006/10/24 21:42:54
|
支持ABC大哥,帖子是摆在这给人看的,因此要养成自己先读一遍看有没有错再发的习惯,哪怕就几个字都应该这样。还可由此推广,日常工作生活中希望大家能习惯性地回头审一审自己做的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拜托了。
|
|
姓名:ABC
来自:166.104.250.**
主页:
|
|
[NO.187]
发表于:2006/10/24 20:41:24
|
跟潘老四兄一样,看到楼下兄弟的留言我也要说两句。这位兄弟请你好好学习一下写作,改正一下错别字。还有,标点符号也要整一下,现在不是百年前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我们也用标点符号了。你这样写,洋不洋来,古不古,让人感到很别扭。记住,水族同胞到哪里去都不会比别人差,在文字上也不要让人笑话咱们,要知道古代水族文化并不比其他民族低,懂吗?
|
|
姓名:xiaowei
来自:219.134.86.**
主页:
|
|
[NO.186]
发表于:2006/10/24 19:57:01
|
因为今天父母兄弟姐妹在家过端 我不很和大家团结 想起在他乡有多无耐在特别的日子给我最亲的人最真诚是祝福 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祝你们身体健康
|
|
姓名:潘老四
来自:61.189.223.**
主页:
|
|
[NO.185]
发表于:2006/10/24 10:17:22
回复于:2006/10/24 11:47:28
|
还清楚地记得1986年端节我到廷牌本托、恒丰塘党去,老人给了2元钱,经过车费、喝水、吃粉、看电影《峨嵋飞盗》等开支后,都花光了,回到家后我父亲接连好几天都在喋喋不休地说我太浪费,现在回想起来真搞笑。《峨嵋飞盗》是在廷牌街上一幢很小的木房“电影院”里看的,人很多很挤,可电影好看了就不觉得有什么难受。
版主回复:
20多年前,2元钱,当时对我们乡下娃来说,是一年中一笔最大的收入了,也只有过端节跑马那天才得呢。 |
|
总计留言304条 首页 前页 下页 末页 第12页 共31页 转到第 页 |
|
|